要講到幼兒的啟蒙認知,必須先瞭解什麼叫「認知發展」。20世紀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建構於皮亞傑(Jean Piaget)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皮亞傑所謂認知發展是指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其包含範圍很廣,包括協調感覺(例如看或聽)與身體的肌肉運動,語言、符號、思維與邏輯……等。但是我們在台灣坊間的書局常常可以看到所謂的學習認知書,其內容主要是侷限在學習123、ABC、ㄅㄆㄇ、顏色、形狀、大小、方向、蔬菜、水果、食物、生活用品、動物、昆蟲、交通工具、職業、運動…等,也就是說,這些出版社似乎把學習認知的定義侷限在學習認識事物的名稱上,也因此讓大部分家長對於「認知書」的定義也侷限在這一塊。
圖例:看看圖說說話。企鵝出版。
其實這樣也沒什麼不好,畢竟一般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訓練孩子的感官啟發、思維與邏輯到底有沒有用其實很難判斷,畢竟躲在頭腦裡面的東西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努力地教了半天的家長如果看不到立即的效果很容易灰心而導致放棄,但是如果教孩子學習一些具體的東西比方說學英文單字,教完後孩子到底學會多少單字一問就知道,學習的效果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教這樣的東西家長比較有成就感也比較踏實,孩子學會後帶出去遇到叔叔阿姨時還可以現場讓他秀幾個單字來聽聽,讓大家誇讚你家的孩子好聰明。因為如此,在台灣幼兒啟蒙認知方面的書籍也就賣得相當好,可以說不管你走到哪裡,只要是賣童書的地方,一定有賣這些所謂的小寶寶學習認知書。
不管怎樣,既然把學習事物視為認知已經是廣為大眾所接受的說法,『野獸國王』就用這個定義,把用繪本故事的形式來學習事物的創作型態稱之為「認知型繪本」。
「認知型繪本」以前『野獸國王』稱作「讀本」,由於現在繪本和讀本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以後『野獸國王』就捨棄「讀本」這個名稱,一律稱為「繪本」。而「認知型繪本」和「認知書」的主要的差別是認知型繪本是用故事為主軸,把學習認知的東西串聯在一起,而認知書不講故事,直接教你東西。
比方說Vivian French的I Spy ABC。
這個故事是說,小恐龍生日到了,他想要邀請森林裡的動物朋友們到他的城堡裡參加慶生會,於是小恐龍出發到森林裡去發邀請函,他發了一張「A」給「Antelope」、又發了張「B」給「Butterfly」、又發了張「C」給「Crocodile」......一直到最後發了張「Z」給「Zebra」。最後所有的動物都一齊來為小恐龍說聲生日快樂!
明白了嗎?如果這本書只是告訴我們 A is for Antelope 、B is for Butterfly 、C is for Crocodile......那麼這本書就是認知書,因為他是用故事(小恐龍)來串聯,所以他是「認知型繪本」。
再看一個例子,Mick Manning & Brita Granstrom 的 Zed's Bread 。
在這個故事裡,可以認識各式麵包的名稱歐。
最後一個例子,Fisher-Price出版的When I Am Big (All-Star Readers: Level 1)。
小弟弟和大哥哥Mike到公園玩,由於哥哥的朋友都很高大,小弟弟沒辦法和他們一起打籃球,於是他就和一起來的小狗說:沒關係,有一天我一定會長大,到時候......
籃球算什麼?不管什麼球我都會玩!
打曲棍球也沒問題,我會成為一個得分王!
打棒球也難不倒我!在我盜壘時絕對沒人擋得住我!
如果要打高爾夫球,就算要我打一整天我也不會累!
明白了嗎?透過小弟弟對未來的想像,我們學到了什麼呢?
答對了!是各式各樣的運動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