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所出版過的繪本成千上萬,有許多教師及故事媽媽會因應課程教學主題需求,而將繪本依主題加以分類,例如:和爸爸媽媽有關的繪本、和認知學習有關的繪本、認識各行各業的繪本、學習分享、友誼、尊重、情緒、自信、想像力、生命教育、生活常規……等類的繪本,每一個主題均有數十本繪本的推薦書單可供參考,教育者希望能夠透過這些繪本讓孩子朝好的方向去潛移默化,並從中學習與成長。 但是歐美的繪本作家在創作繪本之初,並不一定是為了針對改進孩子的某種缺點或是培養孩子的好品格而作的(關於這一點,『野獸國王』將在未來作一討論),而這些繪本到了亞洲國家的教育者手上,卻成了教學用的教材,但是每位教育者對繪本的解讀角度不同,分類的方式也不同,而所謂的推薦書單也都只是依自己喜好而主觀認定,不夠客觀。 為避免爭議,『野獸國王』不將繪本依主題分類,而改用創作型態來分類,讓家長能夠依照自己孩子的年齡及需求來選擇適合的繪本。 首先還是從最簡單的幼兒繪本的型式開始講起,第一個要介紹的是「捲軸式繪本」。 「捲軸式繪本」一詞,最早是源自於一名稱為『野獸國王』的網路部落客,於2010年4月21日所發表的文章:「幼兒繪本形式」中所提出。之所以命名為「捲軸」,是由於繪本的背景看起來像是捲軸在捲動而得名。而一般繪本是由左向右翻,所以更精確的名稱是「橫向捲軸式繪本」。其創作型態為故事主角一直向前方走去,每一頁會遇到不同的人、事、物,透過故事的主人翁這條線將它們串聯起來,而以這種形式所完成的繪本一般屬於「可預測文本」(predictable books),是以不斷重複的圖片或語言模式,幫助孩子去找出故事中的邏輯,進而發展其推理能力及語言能力。簡單地說,就是訓練孩子能夠舉一反三,思考模式能夠有方向、有系統、有起承轉合的觀念,而且以這種形式完成的繪本,結構非常簡單,可作為剛開始接觸繪本的小寶寶的第一選擇。 而這類的繪本,由於故事主要是在同一個地點發生,因此它的背景要能夠清楚地交代「時間」與「空間」的連結。所謂的「空間」就是主角在什麼地方,而「時間」指的是過去、現在和未來。聽不太懂歐?沒關係!讓我們直接用範例來說明: 第一個範例是「艾瑞卡爾」(Eric Carle)的名書:Do you want to be my friend? 由於這本書台灣似乎沒有代理,所以『野獸國王』就大膽地多PO幾張圖片上來,純粹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
「你願意當我的朋友嗎?」
整個故事就是以這隻小老鼠為主角,藉由尋找朋友的這條線,將許多動物串聯起來,幫助孩子認識動物。
故事開始了!首先小老鼠從一條奇怪的綠色草地出發!
「你願意當我的朋友嗎?」
咦!這是誰的尾巴?
歐,原來是馬。牠忙著吃草,頭也不抬。
「算了,前面還有別的動物,也許他願意當我的朋友。」
那是什麼動物呢?
哇!是鱷魚!
「太可怕了!鱷魚不要咬我!」
前面那是誰?
救命啊!是獅子!
「怎麼一隻比一隻恐怖啊!」
那條藍色的尾巴又是誰的?
原來是犀牛。
「這些動物看起來都不太友善,好像都不適合當我的朋友耶……。」
嗨!長頸鹿哥哥。
「你看起來很友善,但是我好像找到我要的朋友囉!」
「你願意當我的朋友嗎?」
「我願意!」蛇說。
「……。」
在這個簡單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橫向捲軸式繪本的特色,起、承、轉、合很清楚。而背景所呈現的「空間」,就是「我在什麼地方?」。例如第二頁小老鼠的位置是在馬的前面,在鱷魚的後面,在蛇的上面。
而左方的動物代表「過去發生過的事」,而畫面中間的老鼠代表「現在我跑到了哪裡?在做什麼?」,而右方透露出的線索代表「未來可能發生什麼事?」。而「過去」、「現在」和「未來」指的就是「時間」的觀念。
讓我們再看一個例子:佩特‧哈群斯(Pat Hutchins )的母雞蘿絲去散步(ROSIE'S WALK)。
母雞蘿絲出門散步,一路上狐狸鬼鬼祟祟地跟在她後面 ,蘿絲走過田野、經過池塘、越過稻草堆、跨過水車小屋 、穿過圍籬……。書本的第一頁就是整本書的背景地圖,讓我們來看看蘿絲到底去了哪些地方。由於這種創作型態結構十分好懂,看圖就能了解故事的內容,這次『野獸國王』將不做文字說明,讓圖片自己來說故事。
簡單吧!誰說小寶寶看不懂繪本啊!?
最後再給大家介紹一本經典繪本:Eileen Browne的HANDA'S SURPRISE。這本書是橫向捲軸式繪本中『野獸國王』最喜歡的一本。點下方文字連結可觀賞繪本影片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