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般的繪本故事,都會有一個主要角色,透過這個主角來串聯起整個故事。例如認知型繪本裡所提到的When I Am Big  ,是透過小弟弟對未來的想像,來認識各式各樣的運動,還有用繪本訓練觀察力裡所提到的Houdini The Disappearing Hamster 是透過尋找Houdini的這條線來串連成一個故事,來認識介紹各式各樣的家。


但是今天野獸國王所要介紹的這種繪本型態,卻沒有一個主要的角色,或者說,使用許多的角色來支撐起整個故事,像這樣的繪本創作方式,野獸國王稱之為「多主角式繪本」。


由於「多主角式繪本」沒有一個特定的角色來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因此要創作這種型態的繪本,其故事結構必須簡單而清楚,以免小朋友無法理解,因此一般都是「可預測文本」(predictable books),也就是以不斷重複的圖片或語言模式,幫助孩子去找出整個故事所建構的邏輯,利用這個邏輯來串聯起整個故事,讓我們直接用範例來介紹這樣的繪本型態:




例如這本Andrea Wayne Von Konigslow的「誰會用馬桶」。


這是這本書的創作緣起,很有意思。


誰會用馬桶呢?大象會用馬桶嗎?


大象太重了,一坐上去馬桶就被壓壞了。


所以大象沒辦法用馬桶歐。



誰會用馬桶呢?海豹會用馬桶嗎?


海豹太滑了,一坐上去就從馬桶上滑下來了。


所以海豹也沒辦法用馬桶歐。



誰會用馬桶呢?刺猬會用馬桶嗎?


刺猬的刺太長了,沒辦法坐在馬桶上。


所以刺猬也沒辦法用馬桶歐。




誰會用馬桶呢?老鼠會用馬桶嗎?


老鼠太小了,也沒辦法坐在馬桶上。


所以老鼠也沒辦法用馬桶歐。


扯了這麼多,最後一頁才是重點啊!




再來一本,我小時候長什麼樣子。


( What Did I Look Like When I Was a Baby? by Jeanne Willis).


小弟弟問媽媽:「我小時候長什麼樣子?」


媽媽回答說:「就和現在一樣,只是比較小罷了。」


變色龍也問媽媽:「我小時候長什麼樣子?」


媽媽也回答說:「就和現在一樣,只是比較小罷了。」



小北極熊也問媽媽:「我小時候長什麼樣子?」


北極熊媽媽仍然和其他的媽媽回答了一樣的答案......。


故事最後來了一隻牛蛙,小牛蛙也問了媽媽同樣的問題。


但是大家知道,牛蛙小時候和長大時是完全不一樣的。


牛蛙媽媽該怎麼告訴小牛蛙這個答案呢?


而小牛蛙聽到答案後又會有什麼反應呢......?


想想看吧!



最後介紹一本,  David Day (Author) 和 Ken Brown (Illustrator) 合作, Andersen Press所出版的


KING OF THE WOODS


故事要從一條爬向蘋果的毛毛蟲開始講起......


小麻雀想要吃這顆蘋果,結果來了一隻烏鴉,把小麻雀趕走了......


後來來了一頭老鷹,又把烏鴉趕走了......


接著來了一匹狼,把老鷹趕走了......。


然後來了一頭大熊,又把狼趕跑了......


看來森林裡的朋友們普遍都缺乏維他命C啊!


咦!遠遠的是誰的影子呢?


原來是麋鹿!想不到麋鹿這麼強,居然一頭把大熊頂得飛上天去......


連大黑熊都可以輕易擊敗,看來森林之王非麋鹿莫屬了!


正當麋鹿準備好好享用這顆蘋果時,一開始的小麻雀卻又飛了回來。


而且鑽到了麋鹿的鼻孔裡......



經過一場殊死戰,想不到小麻雀居然把天下無敵的麋鹿給幹掉了!


而小麻雀也不貪心,他其實只是想吃一開始的那條蟲子而已啊!


也許有些家長擔心自己的英文程度不好,不敢接觸英文繪本,一翻開書看到英文字那麼多頭就痛了起來,但是其實一本好的繪本,圖片本身絕對能提供足夠的資訊,來幫助大家了解這個故事到底在說些什麼?甚至連不懂英文的小朋友都可以看的懂。今天大家看完這個故事後,還會覺得英文繪本很難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ldthings 的頭像
    wildthings

    野獸國王幼教物流

    wildth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