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故事可以因為好的繪本畫家的插圖而更生動;同樣地,一個差勁的繪本畫家也可以毀掉一個原本還不錯的故事。
最近有越來越多台灣的創作繪本,使用「對話型繪本」的型態來創作。例如故事一開始就有幾隻動物待在同一個場景聊天,這一頁是小兔子說了一句話,下一頁是小狐狸回了兔子的話,再下一頁是小兔子又回了小狐狸的話…,最後大象開口做了結論。
一本書從頭到尾就是這幾隻動物在同一個地方瞎扯淡,看不懂字的小朋友翻來翻去,只看到類似的圖片放了十幾張,看起來似乎每一頁都差不多。既然如此,幹嘛不要乾脆整本書用一張圖來代表就好?
要知道,繪本的工作,主要是讓還看不懂字的小朋友,能夠透過圖畫,來瞭解這本書的故事內容。如果這本書的圖畫沒有辦法提供足夠的資訊,來幫助小朋友理解這個故事究竟在說些什麼?那麼這本繪本絕對不是一本好的繪本。
而更重要的是,兒童繪本在每一頁的圖畫應該有所變化,才能讓小朋友一直保持新鮮感而一直看下去,如果每一頁的畫面都差不多將導致小朋友逐漸失去耐心,故事聽不到兩分鐘就急著翻下一頁或是跑掉不想聽了,這都是這本書的錯啊!
以「怕黑的托托」為例,原本的故事是像下面這個樣子的:
烏龜托托很怕黑,他總是覺得自己黑暗的龜殼裡頭可能藏著怪物,不敢爬進去,
所以總是將龜殼拖在背後走。
有一天,托托遇到了小鴨鴨,告訴他自己會怕黑的毛病。
小鴨鴨說:「我雖然不怕黑,但是我怕水。不過我只要套上游泳圈我就敢游泳了歐!」
後來,托托遇到了獅子。
獅子說:「我也有害怕的東西,我很怕噪音,但是我只要戴上我的耳罩就不怕了。」
托托還遇上了一隻有懼高症的小麻雀,但是只要他戴上降落傘,他就敢飛了。
托托還遇到一頭很怕冷的北極熊,但是他可以穿雪衣。
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不管是什麼人,總會有害怕的東西,
但是害怕沒有關係,只要我們找到方法去克服!去面對!去解決!
你看,在本繪本裡,托托一下子到池塘遇到小鴨鴨,一下子遇到小鳥,一下子遇到獅子,甚至還可以遇到北極熊!對小朋友而言,可以說每一頁都充滿了驚喜!對後面的故事發展也會充滿期待。
但是,要是故事的表達方式是像以下這樣子呈現的話呢?
傍晚,有幾隻動物聚集在一起。其中有烏龜、小鴨鴨、小麻雀、獅子和北極熊。
烏龜托托對大家說:「我怕黑,總是覺得黑暗的龜殼裡頭可能藏著怪物,所以不敢爬進去。」
小鴨鴨說:「我雖然不怕黑,但是我怕水。不過我只要套上游泳圈我就敢游泳了歐!」
獅子說:「我也有害怕的東西,我很怕噪音,但是我只要帶上我的耳罩就不怕了。」
小麻雀說:「我有懼高症,但是只要戴上降落傘,我就敢飛了。」
北極熊說:「我很怕冷,但是我可以穿雪衣。」
「。。。。。。」
你看,要毀掉一個故事,就是這麼簡單。
也因此野獸國王在快速地瀏覽一本陌生的繪本時,只要發現有連續出現幾張類似的圖片,或是場景幾乎都在同一個定點時,除非這本書的繪者是安妮塔.婕朗(jeram anita),否則一本賣價超過五十塊野獸國王就不賣了。